发展巡礼

    【喜迎党代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领军领导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巡礼

    编者按: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召开第十七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传承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领军领导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巡礼

    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立身之本和头等大事。北航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自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系统谋划和扎实推进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三名一重”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不断将高水平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能力,打造“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北航人才培养“四强”模式,提出“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以一流理念、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服务、一流文化培养一流人才。

    顶层设计、分类发展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2019年,学校成立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对人才培养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2022年,学校召开人才培养大会,正式发布《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白皮书》,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思路和重大举措。2023年以来,伴随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学校进一步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一套“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基层教学组织主责”的人才培养责任体系在北航建立起来。

    北航发布《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白皮书》

    “要遵循人才培养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深化示范性人才培养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本科大类培养、研究生分类培养和本研贯通培养等规律,以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引领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党委书记赵长禄在学校2024年人才培养大会上强调。

    党委书记赵长禄在人才培养大会上作总结讲话

    近年来,北航持续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改革,开展“本博贯通、科教融通、学研一体”综合改革,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加快探索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

    2017年,北航开展建校以来最大规模人才培养改革,成立北航学院,全面实施大类培养。7年来,学校坚持“学生为本、通专融合、创新协同、全面发展”理念,构建“思想引领、导师制度、通识教育、学业支持、社区建设”五位一体书院育人体系,设立10个大类核心课程群,开设35门大类核心课程,强化北航学院与专业学院双院协同,深入推进工程训练中心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北航特色的书院制育人道路。在“导师制+工程实践+双院协同”模式的联动作用下,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校园里当“总师”,由平均年龄不满20岁的北航学院冯如书院学生组成的“冯如三号”团队,创造了25-100kg级油动固定翼无人机续航时间新的世界纪录,得到央视新闻、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充分展现出北航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冯如三号-100型”无人机成功飞行

    学校坚持在推进教育改革中不断激发人才培养的生机活力。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改革,建设5个“拔尖计划2.0基地”,8个“强基计划”专业,6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超前布局培养紧缺人才,获批人工智能、关键软件等8个教育部储才计划。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突破学科专业壁垒,实施“课程-项目”双螺旋育人。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一流高校、企业、国家实验室等3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并担任首届理事长单位和秘书处单位,成立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基地”,构建校企双主体协调的运行模式,打造类企业级工程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环境中研究真问题、锻造真能力。与协和医学院成立“协和医班”,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未来拔尖医学人才。获批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科技”领域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入选首批“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高校,与北京十一学校、北京一零一中学等中学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创新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北航优势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校长王云鹏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作大会暨首届产教论坛开幕式上讲话

    以国家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为牵引,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系统提升。本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空天信医融合、工科优势集群、文理精品特色、前沿交叉显著的专业体系。落实学院专业建设的主体责任,设置专业动态调整核心指标。2017年以来面向国家急需、新技术等领域新增智能飞行器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12个新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0个。本研贯通培养的机制稳步畅通,出台学校《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有机衔接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深化与航空航天领域领军企业和信息领域龙头企业合作,打造高水平、规范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先进飞行器高级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航空发动机高级工程人才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3个基地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个基地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北航与协和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北航与中央财经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聚焦内涵、数智赋能 强化一流教育教学资源供给

    “作为一名老师,要具备‘三心’。”校长王云鹏与青教赛获奖教师代表座谈时向教师群体提出殷切期望,要用“热心”“用心”“走心”,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让学生以老师为榜样,随老师而前行,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实施“名师培育计划”,制定《“名师培育计划”教师培养方案》,构建“精准化遴选、个性化培养、周期化考核”模式。量质并重建设导师队伍,研究生指导教师达3428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校内导师、兼职导师、企业导师三极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学培训体系,构建“系统全面,专业协动,精准实效,润泽暖心”的教师发展服务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助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北航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稳步推进课程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先后制定了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总体方案》及《一流本科课程认证办法(试行)》,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核心课程,完善“国家级、校级、院级”一流课程建设体系。围绕“两性一度”的五类一流课程建设方向,强化一流本科课程相关政策及经验宣讲,加大课程培育建设经费投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大力开设校企联合课程或实践课程,探索以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的路径,构建学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主导各占1/3的“三三制”课程体系,打造《云计算技术原理》《新型传感技术及应用》《高速旋转机械动力学》《工程伦理》等首批核心课程和素养课,牵头建设26门全国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坚持课程培育认证结合,扶优扶需并举,208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通过认证,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4门,研究生精品课程121门,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一等奖4项。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电子电路(1)”

    一流的教材,造就一流的人才。一流课程、一流专业,都要靠一流教材来支撑。学校持续加强教材研究、规划和建设,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教材编写观念,推进精品教材建设,成果累累。获首届国家级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奖3项。入围工信部“十四五”规划46项,其中教材39项,专著7项。2023年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5项,制定校院两级“十四五”教材规划,提前摸底布局国家“十四五”种子教材。紧跟时代趋势,谋划数字教材建设,获批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建设“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项目(航空航天领域),规划建设以“智能+航空航天”为核心特色的系列教材。2023年校级教材立项新增数字教材类别。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学校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出台《研究生数字课程建设方案》,建成研究生数字课程44门,《矩阵理论》《航空航天技术》等4门课程入选全国首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分别入选首批全国MPA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和优质课程,20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加快虚拟教研室建设,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季度进展跟踪-定期质量监测”管理工作机制,形成1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北京市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以智慧教室为硬件基础,建设一体化智慧教学平台,升级323间智慧教室,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考勤、课堂分析、学习状态分析等工作,协助督导监控教学质量,树立优良教风学风。拓展在线教学平台服务功能,推动慕课、微课、虚拟现实等多样态学习方式持续创新,在线教学平台已实现100%自动建课,有效对接智慧教室录播资源,实现3万余名本研师生全覆盖。依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信息管理委员会持续推动全国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变革,建设人才培养一体化数据平台,整合28类学生数据,立体描绘学生成长画像……以“数智”赋能创新,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有力推动了北航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

    科教融通、开放协同 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2023年,11名宇航学院本科生代表中国出征,他们组成的Space Ranger团队获得了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国际总冠军,作品将由中国火箭免费搭载发射。这个团队的学生正是通过冯如杯和科研课堂等渠道培养的。

    为了让学生触摸到“真正的科研”,学校实施“科研导师、实验室开放日、微课题”相结合的科研课堂 TOP 计划,出台《科研课堂试点工作方案》《科研课堂建设指南》等。推动课程教学团队与基层学术组织、科研组织强融合,将国家重大科技奖项、前沿研究方向和创新成果动态融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高端人才100%授课,高达83%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房建成院士精密仪器与量子传感团队,将国家发明一等奖融入《惯性器件原理》等课程;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杰出教学奖获得者王华明院士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转化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徐惠彬院士、宫声凯院士联合打造材料系列课程与教材;“月宫”系列成果产出一批课程和教材……依托科研成果新建94门新生研讨课、126门研究型课程、开设590门科研课堂课程,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开放率100%,实现大二、大三学生全覆盖。

    受限于各类工业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之间的壁垒,设计一架飞行器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机载中心共建的“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平台”则用数字化手段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工业软件、MBSE等先进数字化技术引入实验室、融入教学,实现了创新实践过程可视、可控、可反思、易积累。2023年,该平台支撑了6个学院的32名老师、42名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共同研制了两架新一代“数字飞机”。

    “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坚持完善“科”的手段、筑牢“教”的基础、深化“融”的内涵,以学科专业为牵引,统筹经费投入和集中的物理空间,推动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协同发展。“双向互动”构建一体化科教协同平台。坚持分级分类,突出学科交叉特征,强化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融合,投资4亿元,建设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空天地一体信息网络、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等10个科教协同平台,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按照共建、共享、共赢原则,深化校际、院际以及校企协同合作机制,在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同时,产出高质量的课程、教材、科教融合团队和科创项目,培育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

    杭州国际校园

    凡北航学子都以参与“冯如杯”为荣。每年四月,北航学子都忙着写论文、做项目,他们或是一头扎进所在团队的“工厂”“车间”,又或是自行设计、研发、制造的独一无二赛车、飞机、卫星、火箭,他们体验过凌晨的试飞、经历过赛前的鏖战,用科技创新实现在校园里做总师的梦想。学校坚持“以赛促学”打造学生科创体系,将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科研课堂等紧密结合,构建起年级递进、课堂内外结合的全链条科创体系,形成了以“冯如杯”竞赛为基础的“四层次”科创实践育人体系。成立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获批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化众创空间、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评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

    第三十四届“冯如杯”竞赛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学校实现了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荣誉称号“大满贯”,三次捧得全国“挑战杯”竞赛最高荣誉,连续十八届捧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优胜杯(全国唯一),近五年在首都“挑战杯”竞赛中“五连冠”;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首届全国冠军,累计三次全国亚军,冠亚季军数量全国第二,被授予“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先后有近200名研究生成为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获奖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工程、航空发动机的总师、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多数为北航校友。

    (供稿:教务部 研究生院 学生工作部 校团委等 撰稿人:王萌)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